近年来,许多主旋律电影以精良的制作水平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赢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表现,为主流文化传播和主流价值引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今年国庆期间播出的网络电影《超级英雄黄继光》,以精致的光影再现红色经典,以真挚的情怀致敬英雄先烈,正是这一题材和类型的延续和接力。
毫无疑问,战争片对创作者的行业门槛很高。 一方面,这种题材和类型的电影往往需要兼顾多个叙事角度,比如敌我、大小人物等。大多数情况下,叙事结构庞大,线索众多。 另一方面,相关战争场景的拍摄在技术上也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战争片的创作,无论是叙事还是影像,即使是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同时,作为一部讲述历史故事的电影,与历史教科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史诗的艺术品格,需要融入历史才能打动观众。
受限于网络电影的投入,超级英雄黄继光无法像院线大片一样通过多条故事线完整展现宏观战争场景,但影片巧妙聚焦黄继光参军前后的故事,以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具体任务为叙事中心,用日常真实对话场景和小规模战争场景,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由宏观向微观转变中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当影片镜头来到1952年10月19日傍晚,黄继光的部队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的敌军发起反攻。尽管他们多次与敌军作战,但仍未能摧毁敌人的掩体。离天亮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就是生命。站在参谋长身边的黄继光看着一个个战友倒下,毅然提出:“任务交给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 “这一幕准确地阐释了黄继光英雄壮举的背景,构成了影片史诗性统一的叙事基础。 拍摄战争电影最大的难点是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这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和高理念的影视技术加持。 超级英雄黄继光聚焦局部战场。黄继光牺牲前的一系列战争场景,通过升级慢动作镜头、远景与近景镜头的两极无缝衔接、后期制作的整体融合,得到了充分的渲染,使得叙事极为紧凑,形成了递进的、密不透风的戏剧效果,使战争场景的表现更加“硬核”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装上手榴弹,和两名战友一起冲向敌人的掩体。 距离目标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友牺牲,另一名重伤,黄继光左臂也被刺穿。 面对敌人的猛烈射击,他忍着疼痛,继续前进。 在距离敌人炮位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接连向敌人扔手榴弹,但由于对方炮位太大,只炸了一半。 部队进攻时,碉堡里的机枪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对部队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黄继光受了重伤,又倒下了。天快亮了,他身边没有备用弹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顽强地爬到火点,砰的一声顶住敌人的枪口,站了起来,张开双臂,跳了起来。 刹那间,敌人轰鸣的机枪声失去了声音,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高歌猛进开辟了道路。 这一永远镌刻在中国民族烈士纪念碑上的经典场景,在电影画面语言的精心调度下生动再现,升华为可闻可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由于战争片场景和题材的特殊性,在这类影片中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任何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超级英雄黄继光虽然以黄继光为主要线索,但在全片的人物塑造上却讴歌了志愿军队伍。 六连的每一个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不是像国外一些战争片里的零件那样的配角来配合“主角光环”,而是还原为生动具体的“人”。 在战役不同阶段的叙事发展过程中,影片以单元结构塑造了小、、赵等士兵形象。 虽然经历不同,性格鲜明,但他们都在决定的那一刻毫不犹豫,不怕牺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超级英雄黄继光在国庆假期在线播出后,得到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也再次向我们证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万古长青,必须一代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信在观众的鼓励下,会有更多的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致力于用视听产品向今天的人们讲述更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